上半年全球海洋工程市場可謂“慘不忍睹”。
據統計,2014年全球共成交各類海洋工程裝備407座(艘),成交金額419.8億美元。而今年1~4月,全球累計成交各類海洋工程裝備64座(艘),成交金額35.4億美元,同比分別下降66.5%和84.3%。
需要提出的是,即便2014年,全球海洋工程行業(yè)的業(yè)績也并不樂觀,上文提及的兩項指標就比2013年分別下降27.1%和34.3%。
寒流“國際油價持續(xù)低位震蕩,不少石油公司宣布縮減投資、大幅裁員。今年前4個月,部分主流裝備利用率已逼近2009年的低位,全球海工裝備建造市場跌幅超過七成,2015年必將成為海工市場危機深重的一年。”在6月17~18日舉行的2015中國海洋工程國際研討會上,與會者對目前海洋工程市場的信心似乎已跌至冰點。
“石油公司投資銳減,使得不少裝備被閑置,從而影響主流裝備的利用率。”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經濟研究中心的專家表示,2014年1月自升式鉆井平臺和浮式生產平臺的利用率分別為94%和97%,而到2015年2月,這兩項數據下降至85%和88%。其中,自升式鉆井平臺的利用率已逼近2009年的低位。
受此影響,建造市場繼續(xù)呈現量價齊跌的走勢,今年1~4月,全球海工裝備成交量和成交金額同比分別下降72%和74%。
其中,中國海工裝備制造企業(yè)市場份額最大的自升式平臺、平臺供應船等市場的形勢更為嚴峻,相關企業(yè)不僅普遍存在交付難、接單難等問題,而且面臨極大的流動資金風險。據統計,今年全球將有72座自升式鉆井平臺交付,其中,中國船企將交付42座,不過,目前只有6座獲得了租約。
油價大幅跳水直接導致了海洋工程裝備開工率的不足。供需關系是影響石油市場變動的核心因素。全球原油價格始終處于低位徘徊的態(tài)勢。中國造船學會理事長黃平濤表示,短期內,原油價格上行乏力,預計2015年全年的原油均價將維持在每桶60美元左右。受其影響,各大石油企業(yè)為了節(jié)省成本,不斷壓縮勘探投資,據報道,國際大型石油公司2015年的開支平均下調了16%,其中,印尼國家石油公司、法國道達爾公司的開支下調幅度均超過了30%。
無疑,放緩海上油氣田開發(fā)節(jié)奏將是大多數石油公司的現實選擇。黃平濤表示,目前全球手持自升式鉆井平臺訂單125座,鉆井船訂單57座,半潛式鉆井平臺27座,大部分將在未來2~3年交付。在大量海工裝備尚未交付的情況下,若油價不能回升到每桶60美元以上并保持穩(wěn)定,全球海工市場恐將持續(xù)低迷。
而現實下,隨著市場的下行,海工裝備建造合同糾紛已在不斷增多。相關律師代表表示,海工市場環(huán)境變化已對裝備履約交付產生較大影響。因此企業(yè)更應注重對合同文本、合同條款的分析、研究,要積極啟動法律干預,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風險延期交付與撤單的風險正在持續(xù)增大。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海工研發(fā)室主任曾驥認為,在自升式平臺方面,隨著大量產品將在2015年集中交付,市場服務能力過剩的問題將更加嚴重,平臺被擱置的情況將更為普遍。
而租約獲取困難,租金走低,租期大幅縮短將使海工裝備營運市場形勢更加嚴峻。英國克拉克松研究公司預計,2015年中國船企計劃將交付27座自升式鉆井平臺,目前實際僅有1座完成交付。
而出于搶占市場等目的,一般國內船企在接單建造自升式鉆井平臺時,預付款通常只有10%,部分首制產品建造合同的預付款最低僅為1%。一旦鉆井承包商因為無法獲得租船合同而撤單,將不得不面臨極大的財務風險。如果說市場寒流是外因,內因則是海工裝備制造能力的快速擴張。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fā)后,我國不少造船企業(yè)轉型發(fā)展海工產品。至今,前后約有20多家企業(yè)承接了海工平臺訂單,約有100家企業(yè)承接了海工船舶訂單。
過去幾年,我國海洋工程裝備產業(yè)發(fā)展迅速,部分船企先后建成交付了第六代深水半潛鉆井平臺,工作水深在3000~3600米,鉆井深度可達11000~15000米。其中,“海洋石油981”號已在南海服役,并且我國船企建造的全球首座圓筒型深水鉆探儲油平臺、鉆井船以及浮式生產儲油船(FPSO)都屬高端產品。
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海工裝備制造業(yè)研發(fā)設計能力仍比較落后,特別是高端裝備的設計、建造能力與領先發(fā)展國家相比,有不小差距。
從自主設計和總包能力看,除少數企業(yè)具有自升式平臺設計、建造的自主知識產權,能進行基本設計外,多數企業(yè)主要還是采用國外的設計。半潛式等其他作業(yè)平臺的核心技術基本依賴國外,主要標準受制于人。即使能制造高端產品的企業(yè),也不具備自主配套能力。
另外在海工裝備配套設備方面,由于其技術性能及可靠性要求更高,對安裝維護有特殊要求,其研發(fā)及產業(yè)化難度較大。目前,各種功能模塊及動力、機械、化工、液流、電控設備等多數依賴進口,而且水下生產系統的自主設計制造能力非常薄弱。
機遇“目前形勢不樂觀,但尚未到坐以待斃的地步。”黃平濤表示,雖然短期內海工市場的低迷難以得到根本改變,但在平臺拆解、生活輔助類平臺等細分領域仍然存在一定機遇。而從長遠看,隨著未來3~5年油價反彈、市場回暖,深水開發(fā)仍將是海工市場的主要方向,我國海工裝備制造企業(yè)要立足長遠,著眼未來。
而且隨著“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加快推進,國內石油公司、海工建造企業(yè)應把握中國南海及東南亞地區(qū)的油氣資源開發(fā)機遇,加強國際合作。一方面通過并購歐美海工設計企業(yè),向海工產業(yè)鏈的設計前端延伸,在關鍵技術、設備選型等方面提升話語權,以更經濟的產品應對低油價的挑戰(zhàn);另一方面,中國企業(yè)也可以積極向產業(yè)鏈下游拓展,與國際海工總承包商、石油公司加強合作,競標海洋油氣田開發(fā)項目,通過創(chuàng)新產業(yè)模式,打造全產業(yè)鏈利益共同體。
在不久前北京召開的第五屆中國海洋工程國際研討會上,中國船舶工業(yè)行業(yè)協會副秘書長聶麗娟介紹,由中國船舶工業(yè)行業(yè)協會牽頭編制的船舶工業(yè)“十三五”發(fā)展規(guī)劃,前期研究思路初稿已經完成,提出重點扶持高端海洋工程裝備,到2020年高技術船舶、海洋工程裝備及關鍵配套設備制造能力明顯增強,進入世界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先進國家行列,成為世界上主要的配套設備制造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