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巖松建筑理想的展現(xiàn)似乎總是有點擰巴。當人們以為會出現(xiàn)一個棱角的時候,他給了你一個曲線;當人們期待一個新高度的時候,他卻拿出了一個平面。它們形態(tài)各異,卻都命中注定般烙印著MAD風格;它們前衛(wèi)大膽,卻似乎能與周圍環(huán)境達成一種戲劇化的和諧。在建筑的無人區(qū)里,馬巖松左顧右盼,信手拈來。
“中國沒有建筑,只有房子?!?
梁思成先生幾十年前的一句話,仿佛成了現(xiàn)代中國正身體力行實踐著的預言。一向以文明古國自居的中國仿佛吃了猛藥,以前所未有的姿態(tài)擁抱著各類旁逸斜出的建筑創(chuàng)意。當我們經歷過高樓乍起,CBD林立,大工程層出不窮等后工業(yè)時代的激昂亢奮之后,卻仍舊無法逃避“千城一面”的抨擊和作為“世界建筑實驗場”的危機。
就在這樣一場造城運動方興未艾之時,我們忽然發(fā)現(xiàn)一個重要角色卻不出意外地缺席了這場盛宴,那就是中國本土建筑師。他們好似一群隱形推手,激動著卻若有似無地改變著我們的城市,但只有極少數的一群人能夠引起我們的注意。
“中國建筑師是群神秘角色。他們曾是世界建筑領域中一些最為杰出的形態(tài)的創(chuàng)造者,但在中國歷史上卻又默默無聞,與繪圖員、木工、建筑工人無異,即便是在那些宏大建筑的創(chuàng)造過程中,他們也被視為無足輕重的一員。”(出自MAD《瘋狂晚餐》)
建國以來,中國的建筑設計領袖便以大規(guī)模的設計院為主,鮮有設計師聞名。直到最近十年,一批獨立建筑師迅速成長:張永和、馬清運、馬巖松、王澍、朱锫、王暉,甚至包括半路出家的艾未未等等等等。這并不是一個很長的名單,但卻是一個很強的名單,他們企圖用自己的方式來展現(xiàn)一個過去與現(xiàn)在交融的中國。
在這個名單里,馬巖松無疑是最惹人注目的一位。
他年輕、大膽、卓越。
他有耶魯大學建筑學碩士學位和扎哈·哈迪德事務所的工作經歷。
他有重建紐約世界貿易中心方案“浮游之島”和“首次在國外贏得重大標志性建筑項目”的“夢露大廈”。
更重要的是,除了在建筑領域的成就外,馬巖松打破了世人印象中一貫小心翼翼因循守舊言辭謹慎的學究型建筑師形象,而以一種開放且時髦的姿態(tài)呈現(xiàn)自己。他樂于參與各類社會問題的討論,不畏挑戰(zhàn)傳統(tǒng),再加上不羈的外形以及對于時尚的獨特品位——這些都十分符合人們對于一個有才華且有范兒的年輕建筑設計師的美好理想。
此刻,我們有必要再一次對馬巖松的成名史進行一番冗述。
2004年4月1日,剛剛從海外學成回國的馬巖松選擇在愚人節(jié)這天舉行了一個開幕式,正式將他兩年前注冊于紐約,命名為MAD的建筑事務所介紹給中國。那時,關于他和MAD的唯一話題就是“浮游之島”——那個沒有建成卻驚世駭俗的設計仿佛是一次發(fā)聲練習,順理成章地讓馬巖松這個名字為人們所津津樂道。事實上,對于馬巖松來說,2006年才是不折不扣的轉折年。假如他們沒能在這年里以“夢露大廈”贏得多倫多,那么一切美譽都有可能遭受任何方式的質疑和嗤鼻。一場在國外贏得的意外勝利,使這個剛剛成立不久的設計團隊真正在國內站穩(wěn)了腳跟,因為在任何希望向他人介紹馬巖松的時候都可以說:“來吧,認識一下,這位是中國有史以來唯一拿下國外重大標志性建筑項目的設計師?!?
幾乎在同一時間里,馬巖松享受到了來自國內外媒體狂轟濫炸式的溢美之詞。三十而立的亢奮,伴隨著夢露大廈性感的扭曲,將馬巖松推向了中國建筑師的最高層面。
此后的幾年,沉靜下來之后的他對于采訪的熱情明顯淡泊了許多,MAD開始以一種低調的方式迅速圈地。紅螺湖別墅、鄂爾多斯博物館、天津中鋼國際廣場、北海海灣新城、嘉德藝術中心——數量當然不是唯一的價值參考,更重要的是,在MAD的每一個設計中,你都能夠看到一個與眾不同的想法。除了建筑,馬巖松本人也開始了多元媒介的嘗試,無論是威尼斯雙年展上“移動的中國城”的驚艷,還是在“迪奧與中國藝術家”展出的“流動傳統(tǒng)”,以及他精心打造的建筑書《瘋狂晚餐》,他都在嘗試用每一種可行的方式去解構我們所生存的城市,表達他所期待的建筑理想。
馬巖松建筑理想的展現(xiàn)似乎總是有點擰巴。比如說,他喜歡在CBD里做“被融化”的摩天樓,也愿意在山城花溪大膽嘗試“高密度自然”。當人們以為會出現(xiàn)一個棱角的時候,他給了你一個曲線;當人們期待一個新高度的時候,他卻拿出了一個無垠的平面。在建筑的世界里,馬巖松的作品一直意味著一種不同:它們形態(tài)各異,卻都命中注定般烙印著MAD風格;它們前衛(wèi)大膽,卻能與周圍環(huán)境達成一種戲劇化的和諧。在建筑的無人區(qū)里,馬巖松左顧右盼,信手拈來。
當然,馬巖松的“敢說”也是出了名的。他的犀利言論時常冒犯到中規(guī)中矩了許多年的同行與外行,因而遭受到各種各樣的回擊。但他畢竟可以挺起腰桿,因為他已經熬過了每位所謂的建筑大師必經的尷尬時段:費盡心血設計出來的建筑,卻永遠沒有人來蓋。
尤其是,當358米高、總建筑面積近30萬平方米的天津中鋼國際廣場將在2009年以地標建筑的身份出現(xiàn)在天津濱海新區(qū),馬巖松當然有資格微笑,更加有資格驕傲地發(fā)聲:一個有觀點的人,值得尊敬。
一個能用自己的觀點改變世界的人,值得被傾聽。
對話馬巖松:我是一個有感情的建筑師
B=《商界時尚BIZMODE》 M=馬巖松
“北京的美,在建筑周圍”
B:最近這半年你幾乎沒接受什么采訪,在忙什么?
M:忙,確實是忙。你看我工作室這么多人,一半忙著設計,一半忙著深化設計。
B:深化設計?
M:你要知道從概念設計圖到建筑施工圖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相當于深化設計。在國外通常是有專門的機構來做這件事情的,比如說現(xiàn)在快要完工的“夢露大廈”,在我們的設計中標之后,施工方拿他們做的建筑施工圖來給我看,基本上沒有什么問題,甚至在有些細節(jié)的實現(xiàn)上,他們想得比我們還周到。在國內情況就不同了,很少有專門的人來做這事。我不想總是聽有人跟我說“這個蓋不了”,“那個不能實現(xiàn)”,更不想我們創(chuàng)作出來很好的東西,最后蓋出來的效果卻是個打了折扣的“山寨版”。所以這個工作就要我們自己來做,然后盯施工。這耗費了我們大量的精力,但沒辦法,必須去做。
B:說說設計,最近有哪些新項目?
M:在北京有兩個項目是我們正在做的。一個在CBD,東三環(huán)那邊,那是個挺有意思的東西。你看CBD那兒高樓林立,特鋼鐵特冷血的勁兒。我們做的也是一個摩天樓,但它看上去像是一個“融化”了的高樓,跟周圍建筑形成鮮明對比,也是在表達我們的一種獨特態(tài)度。
另一個在美術館對面。那個地方挺特殊的,周圍都是很矮、很老、很“北京”的建筑,所以我保留了老北京的那種氛圍,選擇了一種既能跟環(huán)境和諧,同時又非?,F(xiàn)代的建筑方式。
B:這兩個設計好像正好是你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思路:一種如“夢露大廈”,幾乎不考慮周圍,就往高大威猛里蓋;另一種好像“北京2050”,是完全服從地,打骨子里融入環(huán)境。
M:在“沒有歷史”的地方,我描繪未來;在“歷史豐富”的地方,我就是歷史中的一個小節(jié)點,連著過去,也連著未來,不能胡來。
B:可能因為你是北京人的緣故,對北京的感情似乎特別深,“北京2050”的那個設計帶有你的強烈個人色彩,同時也喚起了非常多人的共鳴,在這方面你是怎么實現(xiàn)的?
M:我經常舉一個例子,西方人喜歡把房子放在中間,剩下是一片草地種出點兒樹。但是中國人希望把房子給打碎,最好看不見這個房子,房子跟自然都是混合著的,北京更是這樣。老舍以前說過一個話,說老北京的美不在建筑本身,而在建筑周圍的空間,總是有空。情感就發(fā)生在建筑周圍的空間里面,那些鳥、那些樹——從這些角度看建筑,你總感覺它是美的,因為你的心情是美的,周圍的空間是美的,最真實的。
這些符合當代中國人感覺的東西是應該流傳的,但我不希望是復制傳統(tǒng)。“北京2050”就是這樣一次嘗試:“CBD上空的浮游之島”認為我們更需要的是一種自由的連接,而不是分割,更不是簡單地追求高度;“未來胡同”在乎人的生活,同時與北京悠久的傳統(tǒng)相得益彰;“天安門人民公園”是一個更加大膽的假設,是一個每個人每天都愿意來參與